很遗憾,因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无法获得最佳浏览体验,推荐下载安装谷歌浏览器!

神秘“卦锦”(南方企业家发表稿)

2015-07-20  来自: 肇庆市鼎湖华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浏览次数:1940

一位企业家的非寻常

将百年卦锦变成金易宝

一件薄薄的“卦锦”,历经清朝、民国、日伪时期和新中国,躲过了“四清和文革“破四旧等运动,又曾经漂流到香港等地……在穿越了百年沧桑、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后,这件神秘而珍贵的“易经卦锦”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传到肇庆市鼎湖区青年何永麟手中,经过其20多年孜孜不倦的求索,终于在2005年破解此锦,并在国家版权局进行版权登记和专利申请。而此时的何永麟已经变成了一名企业家,经过深思熟虑,他将破解后的“卦锦用现代工艺制作成产品!

神秘卦锦

1902年夏天(光绪壬寅年),当时作客广州府凤城的湖北易学大师姚天锡发明了一种易经64卦、系辞、分宫卦象和“七星二十八宿”新的排列方式。这种方式,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三元体。他将自己的灵感记录在一张长185cm,宽48cm的锦缎上,赠给了好友、当时也被称作易学大师的少春。

少春大师对朋友的这种发明十分喜爱,一直小心珍藏。在他临终前,特将其亲手转赠给了平时 为信任的好友、时任广州爱育善堂总经理的何颂祥。告诉他这是一件宝物,希望能善待之,何颂祥喜收藏,对这件宝物爱不释手,直到1945年临终前,才将毕业于广东中医学校的儿子何志侠叫到床前,拿出“卦锦”对他说:“这份卦锦寓意神秘、能镇宅,还能辟邪,留给后世很有研究和收藏价值,不到万不得已时,千万不能将它卖掉……”

何志侠小心翼翼地带着这份“卦锦”回到家乡肇庆市鼎湖,他将这传家“卦锦”深藏于密处,不交流也不张扬。新中国成立前,何志侠跟随兄妹18人一同迁移香港,临行前才将这份“卦锦”拿出来交于儿子何彦芳。

何彦芳牢记着父亲的话,将这份“卦锦”精心藏于一处。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破“四旧”的硝烟也弥漫了我的家庭。为了不给家人带来灾难,何彦芳在一夜之间忍痛焚毁了祖辈留下的古籍,却唯独留下了这件传家之宝。

改革开放后,精神禁锢被不断打破。在外漂泊多年的何志侠一直没有忘记这件传家的“易经卦锦”,曾多次来信询问“卦锦”是否安在?并让在适当时机拿到国家文物部门鉴定。

走进“迷宫”

1979年夏天,何彦芳再一次从柜底拿出这件古色古香的“卦锦”仔细端详,被他的儿子何永麟看到了,何永麟1963年出生,自小勤苦好学,当他看到父亲手中的“卦锦”后,感到十分惊奇。父亲便将“卦锦”的来历告诉给儿子,并带着他去到广州市博物馆请求专家鉴定。然而,让父子俩没想到的是,“卦锦”一打开,工作人员就说:“这是封建迷信……” 何永麟和父亲只得万般迷惑地离去。

但何彦芳一直坚持认为这是一件价值不可估量的文物,决定拿到香港找专家鉴定。“卦锦”又在香港漂泊了三年,直到1995年才归还故乡。

再次见到这份充满神奇色彩的“卦锦”,何永麟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到底是不是迷信?既然是迷信,为什么何家几代人视为这么珍贵?如果不是迷信,为什么人们不认识它,将它拒之门外?带着千般不解,何永麟决定打开这座“迷宫”。

此后几年,只要一有机会,何永麟就四处请教,但始终无人能懂。何永麟没有放弃,继续追根求源,直到有一次他去拜访深圳大学专门研究建筑风水学的原校长罗征启先生时,对方拿着“卦锦”感慨万千地说:“在中国古代,曾经出现过很多易经锦缎,但在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以后,都基本上烧掉了,现在能留下来的一定是易宝……”。

揭开迷雾

在这些有识之士的鼓励下,何永麟决定将这份“卦锦”公布于社会,寻求眼界更高的大师来破解“百年之谜”。20023月,《广州日报》、《深圳商报》等媒体相继报道了这一消息,立即在易学界产生了很大的震动。一时间,国内外和香港、澳门、台湾等地纷纷来电,要求破解“百年锦缎之谜”。中美易经协会的专家许博寓先生和肇庆学院王石天教授,通过多次观察“卦锦”后指出:这可能是《易经》的64卦、系辞、分宫卦象和七星二十四宿等新的排列方式,你可以通过易学书本知识来破解它。

 “百年锦缎”是传家之宝,何永麟舍不得放手拿到遥远的外地,就下定决心按着他们的启发和指向,用自己的能力来破解它的奥秘。

何永麟开始利用所有能利用的时间和一切机会,四处寻找有关易经方面的书籍和知识。在家人的帮助下,他在三年时间内精读了《周易集解》《周易新释》《京房八宫卦》《周易》《说卦传》《辞源》《史记天宫书》和《周礼、春宫》等三十余部书。果然一一找出了这份锦缎的“卦列”“系辞”和“分宫卦象”排列的秘密……终于,2005年秋天,一部在黑暗中沉睡了一百多年的“易经卦锦”,在何永麟手中被破解了。

推开易学这个大门,何永麟才惊讶地发现,我国远古先人创造的易学,竟是如此博大而深邃。从前,何永麟们只经常听到用《易经》的方法算命和看风水,但这个时候我才知道,《易经》包涵了众多古代大师的思想。它讲的是宇宙周期的变化人类知变应变的大法则、讲“变”和“不变”的关系,而《易经》中的64卦辞,却是摹拟着64种人生境况,它没有好坏之分,却开阔人的智慧和眼界,丰富人的阅历,提升人的品味。

200512月,北京中南海紫光阁院士、著名国画家张跃华先生来到广东参加活动,应邀到何永麟处观看了“卦锦”后,拍案叫绝,当即写下:“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的题词。并鼓励何永麟将这件国宝发扬光大。

此时的何永麟已经是永恒广告公司的老板,长年做企业的思维让他的心中顿时产生了与众不同的思路:既然 “百年卦锦”有那么多的万象与智慧,何不将其用现代工艺制作成产品,令它长久不变地存在于人间!

开智“金易宝”

主意拿定后,何永麟立即着手实施。为了能够让制作出来的产品保持年代久远,何永麟采用红木雕刻标牌以及蚀刻、镀金等工艺。但加工制作一个面积如此之大、工艺如此复杂的匾额,在何永麟的公司还没有先例。为此,何永麟走遍了温州、东莞、深圳、佛山、广西、浙江等地的30多家工厂,学习制作业务。经常是在甲地学习红木技术、在乙地学习蚀刻和雕刻,又到丙地学习镀金技术。

经过半年多时间的学习,我在王石天老教授的支持下,在家人、设计师和工艺师的帮助下,利用这些现代技术终于在20072月生产出了 块“红木至尊版”,20073月生产出了“24k黄金版”。这两个版本的作品皆比照“卦锦”长185cm(兴旺),宽48cm(喜事)的原件,我按照“鲁班尺”调整放大到长210cm的“大吉”位置,宽为60cm的“进宝”位置。在设计方案上,考虑到了古、玄、妙,使它不为“易天书”的本色;在选料方面,“红木至尊版”取用质地昂贵的深山大红木,经过打磨、油漆等工艺,然后雕刻上色。“黄金版”取用304不锈钢蚀刻、上色 后镀上24K黄金,匠心独运,排列方式紧扣,古色古香,工艺设计堪称一绝,是当前 的艺术品。

何永麟给他的作品起名为《金易宝》——用“金”来象征它的珍贵,用“易”来标明它是《易经》的后代,用“宝”来象征它是中华民族的国宝。

“《金易宝》”凝聚了何永麟无数的心血和精力,他决定申请国家专利。200710月,国家版权局批准《金易宝》的版权申请。

在整个学习和生产过程,何永麟先后投入了100多万元,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和耐力。但何永麟能够将在黑暗中沉睡了百年的“国宝”变为“修心、开智,通览人生情境方阵”的文化产品而深感欣慰。目前,何永麟正在不断改进工艺,进一步完善《金易宝》的加工制作,争取让它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召开之际,带着伟大高深的中国文化而走向世界。

 

                                      ————“南方企业家”记者张东升供稿

 

 

————专家评“卦锦”————

香港中美易经学会特聘高级专家许博宇:此卦锦以《周易》理论为依托,按照宇宙程序的“根程序”旋转,暗藏有佛家的“三世轮回”、“十方士”程序、易经的十六分野程序、道家的太极罗盘八卦阵,以及儒、道、释三家皆同的“七星二十八宿”程序等。它有效地兼容了佛、道两大学派,可以说是佛道文化体系的一次重大革命。因此,它是探知佛、道理论基础的钥匙,也是“玄学”变科学的门户,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寻根的叩门砖,更是连接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的桥梁和纽带。乃国宝中之精粹,其价值连城。

——原载《深圳商报》

中山大学教授、著名易学研究家杨维增:把周易写在纸张上成书的比较多,但是像这样把周易图比较完整地描绘在锦缎上的,确实极为罕见。

——原载《广州日报》

原深圳大学校长、建筑风水学专家罗征启:在中国古代曾经出现过一些易经锦缎,但在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以后,都基本上烧掉了,现在能留下来的一定是易宝。

——罗征启对前去拜访他的拥有者何永麟如是说


关键词: 神秘“卦锦”   金易宝        

传世藏品-欢迎结缘 |吉祥不议价|幸福不打折|鸿祥到家中|

传世藏品-欢迎结缘 |吉祥不议价|幸福不打折|鸿祥到家中|


扫一扫访问移动端